本文將定義並討論業務目標、驅動因素和需求,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您建構混合雲和多雲端架構時的設計決策。
目標
機構可以採用混合式或多雲端架構,做為滿足特定業務目標的永久解決方案,或是做為暫時狀態,以利達成特定需求,例如遷移至雲端。
回答下列有關貴商家的問題,有助於定義業務需求,並針對如何達成部分或所有業務目標,建立具體期望。這些問題著重於貴商家的需求,而非如何以技術方式達成目標。
- 您想達成哪些業務目標,因此決定採用混合或多雲架構?
- 混合雲或多雲端架構有助於達成哪些業務和技術目標?
- 哪些業務因素影響了這些目標?
- 具體商家規定為何?
就混合雲和多雲架構而言,企業客戶的其中一項業務目標,可能是從單一區域擴展線上銷售業務或市場,成為市場區隔的全球領導者。其中一項業務目標可能是在六個月內,開始接受全球 (或特定區域) 使用者的採購單。
為支援上述業務需求和目標,其中一項潛在的主要技術目標是使用公有雲的全球功能和服務,將公司的 IT 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架構從僅限於地端的模式擴展至混合式架構。這個目標應明確且可評估成效,清楚定義目標地區和時間表方面的擴展範圍。
一般來說,混合式或多雲端架構很少是目標本身,而是滿足特定業務需求所帶動技術目標的方法。因此,選擇合適的混合式或多雲端架構時,您必須先釐清需求。
請務必區分 IT 專案的業務目標和技術目標。業務目標應著重於貴機構的目標和使命。您的技術目標應著重於建構技術基礎,協助貴機構達成業務需求和目標。
業務驅動因素會影響業務目標的達成情況。因此,明確找出業務驅動因素有助於制定更符合市場需求和趨勢的業務目標。
下方的流程圖說明業務驅動因素、目標、目的和需求,以及技術目標和需求,並顯示所有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
業務和技術驅動因素
請考量業務驅動因素如何影響技術目標。選擇混合式架構時,常見的影響因素和業務驅動因子包括:
- 遵循資料自主性的相關法規。
- 在雲端財務管理和成本最佳化領域 (例如 FinOps) 的支援下,減少資本支出或一般 IT 支出。
- 採用雲端服務的動機可能是為了減少資本支出,例如在混合雲或多雲端架構中建構災難復原解決方案。
- 提升使用者體驗。
- 提高彈性和靈活度,以因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 更清楚掌握成本和資源用量。
請一併考量採用混合或多雲端架構的業務驅動因素清單。請勿單獨評估這些指標,最終決定應取決於業務優先要務的平衡。
貴機構瞭解雲端的好處後,如果沒有任何限制 (例如成本或特定法規遵循規定,要求將高度安全的資料託管在內部部署環境),可能會決定全面遷移。
雖然採用單一雲端供應商可帶來多項優勢,例如降低複雜度、服務間的內建整合,以及預先承諾用量折扣等成本最佳化選項,但在某些情況下,多雲架構仍可為企業帶來助益。以下是採用多雲架構的常見業務驅動因素,以及每個驅動因素的相關考量:
- 遵循資料自主性的相關法規:最常見的情況是機構將業務擴展到新的區域或國家/地區,因此必須遵守新的資料代管法規。
- 如果現有雲端服務供應商 (CSP) 在該國家/地區沒有本機雲端區域,為符合法規要求,常見的解決方案是改用在該國家/地區有本機雲端區域的 CSP。
- 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通常是採用技術或架構最常見的業務動機。不過,決定是否採用多雲架構時,除了服務費用和潛在價格折扣,還有其他重要因素需要考量。考量在多個雲端中建構及運作解決方案的成本,以及現有系統可能造成的任何架構限制。
有時,多雲策略的潛在挑戰可能大於優點。多雲端策略日後可能會產生額外費用。
- 管理作業日益複雜。
- 維持一致的安全性。
- 整合軟體環境。
- 確保跨雲端效能和可靠性一致。
- 建立具備多雲端技能的技術團隊可能很昂貴,而且除非由第三方公司管理,否則可能需要擴編團隊。
- 透過各個 CSP 管理產品定價和管理工具。
- 如果沒有解決方案提供統一的成本資訊和資訊主頁,就難以有效管理多個環境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您或許可以視需要使用 Looker 雲端費用管理解決方案。詳情請參閱「有效最佳化雲端帳單費用管理的策略」。
- 運用各 CSP 的獨特功能:多雲端架構可讓機構使用其他新技術,改善自家業務能力,而不必受限於單一雲端服務供應商提供的選擇。
- 為避免任何無法預測的風險或複雜情況,請透過可行性和有效性評估 (包括先前提及的常見挑戰),評估潛在挑戰。
- 避免受制於單一廠商:有時企業會想避免受限於單一雲端服務供應商。多雲端做法可讓他們選擇最符合業務需求的解決方案。不過,這項決策的可行性取決於多項因素,例如:
- 技術依附元件
- 應用程式之間的互通性注意事項
- 重建或重構應用程式的成本
- 技術技能組合
- 一致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
- 提高業務關鍵應用程式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在某些情況下,多雲架構可提供停機復原能力。舉例來說,如果某個 CSP 的地區發生故障,流量可以轉送至同一個地區中的另一個 CSP。這個情境假設兩個雲端服務供應商都支援該區域的必要功能或服務。
如果特定國家/地區的資料落地法規規定,機密資料 (例如個人識別資訊 (PII)) 必須儲存在該地區,多雲策略就能提供符合規定的解決方案。在單一區域使用兩個 CSP,可避免服務中斷,有助於遵守法規限制,同時滿足可用性需求。
採用多雲架構前,請先評估下列復原能力注意事項:
- 資料移動:資料在多雲環境中移動的頻率?
- 資料移動是否會產生高額的資料傳輸費用?
- 安全性和可管理性:是否有任何潛在的安全或可管理性複雜問題?
- 功能同等性:所選區域的兩家 CSP 是否都提供必要功能和服務?
- 技術技能組合:技術團隊是否具備管理多雲架構所需的技能?
評估使用多雲架構提升復原能力的可行性時,請考量上述所有因素。
評估多雲端架構的可行性時,請務必考量長期效益。舉例來說,為了進行災難復原或提高可靠性,而將應用程式部署至多個雲端環境,短期內可能會導致成本增加,但這麼做可防止服務中斷或故障問題發生。這類失敗可能造成長期的財務和聲譽損害。因此,請務必衡量應投入的短期成本,以及採用多雲端策略能帶來的長期潛在價值。此外,長期潛在價值會因機構規模、技術規模、技術解決方案的重要性,以及產業而異。
機構如要成功建立混合式或多雲端環境,應考慮建立雲端卓越中心 (COE)。在您轉移至雲端的過程中,卓越中心團隊可以成為管道,協助機構內部團隊改變服務業務的方式。COE 是機構加速採用雲端、推動標準化,以及在業務策略與雲端投資之間維持更緊密一致性的方法之一。
如果混合雲或多雲端架構的目標是建立暫時狀態,常見的業務驅動因素包括:
- 需要減少短期專案的資本支出或一般 IT 支出。
- 能夠快速佈建這類基礎架構,以支援業務應用情境。例如:
- 這種架構可能適用於限時專案。可用於支援需要高規模分散式基礎架構的專案,且時間有限,同時仍使用內部部署資料。
- 需要多年期數位轉型專案,大型企業必須建立這類專案,並使用混合式架構一段時間,協助他們根據業務優先事項調整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現代化。
- 企業合併後,需要建立暫時的混合雲、多雲端或混合架構。這樣一來,新機構就能為新雲端架構的最終狀態定義策略。合併的兩間公司通常會使用不同的雲端服務供應商,或是一間公司使用地端部署的私人資料中心,另一間公司使用雲端服務。無論如何,併購的第一步幾乎都是整合 IT 系統。
技術驅動因素
前一節討論了業務成長動能。如要獲得核准,重大架構決策幾乎都需要這些領導者的支持。不過,技術驅動因素 (可能基於技術收益或限制) 也會影響業務驅動因素。在某些情況下,您必須將技術驅動因素轉換為業務驅動因素,並說明這些因素對業務可能造成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以下列舉一些採用混合或多雲端架構的常見技術因素:
- 建構可能難以在現有環境中實作的技術功能,例如進階分析服務和 AI。
- 提升服務品質和效能。
- 自動化及加速應用程式發布作業,縮短上市時間和相關週期時間。
- 利用高階 API 和服務加快開發速度。
- 加速運算和儲存資源的佈建作業。
- 使用無伺服器服務,以更快的速度大規模建構彈性服務和功能。
- 運用全球基礎架構功能,建構全球或多區域架構,以滿足特定技術需求。
無論是暫時性混合式架構或暫時性多雲架構,最常見的技術驅動因素都是為了協助從內部部署環境遷移至雲端或額外雲端。一般來說,雲端遷移作業幾乎都會自然而然地導向混合雲設定。企業通常必須根據優先順序,有系統地轉移應用程式和資料。同樣地,短期設定可能旨在利用雲端提供的進階技術,在特定期間內進行概念驗證。
技術設計決策
找出技術目標及其驅動因素,是做出業務導向架構決策,以及選取本指南討論的其中一種架構模式的關鍵。舉例來說,為支援特定業務目標,公司可能會設定業務目標,在三到六個月內建立研發實務。支援這項目標的主要業務需求,可能是以盡可能低的資本支出,建構研究和設計所需的技術環境。
本案例的技術目標是建立臨時的混合雲設定。這項技術目標的推動因素,是為了利用雲端的隨選定價模式,滿足先前提及的業務需求。另一個驅動因素是特定技術需求,需要具備高運算容量和快速設定的雲端解決方案。
適用於混合雲和多雲端架構 Google Cloud
使用開放原始碼解決方案可簡化混合雲和多雲端方法的採用程序,並盡量避免受制於單一廠商。不過,規劃架構時,請考量下列潛在複雜性:
- 互通性
- 易管理性
- 費用
- 安全性
在有助於支援開放原始碼的雲端平台上建構,可能有助於簡化採用混合雲和多雲端架構的過程。開放式雲端可提供多種選擇,並簡化複雜性,讓您如虎添翼。此外, Google Cloud 還提供靈活彈性,讓您在混合雲和多雲端環境中遷移、建構及最佳化應用程式,同時將受制於單一廠商的風險降至最低、使用同級最佳的解決方案,並符合法規要求。
Google 也是開放原始碼生態系統最大的貢獻者之一,並與開放原始碼社群合作,攜手開發 Kubernetes 等知名的開放原始碼技術。以代管服務形式推出的 Kubernetes,有助於簡化混合雲和多雲端的可管理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