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程序的最佳做法

本頁面將概略說明使用風險分數和可解釋性的最佳做法。

使用風險分數

您可以在調查過程中使用風險分數,優先調查高風險的對象。

常見做法包括根據調查員負載或所選風險等級發出警報:

  • 容量限制:根據可用的調查人員人數,依風險分數由高至低排序,在輸出表格中警示或調查前 n 名對象。

  • 風險導向:針對風險分數高於每月固定門檻的所有對象發出警報或進行調查。這也是根據回測結果所得出的結論,可讓您在回想先前案件和發現新風險時,達到可接受的回憶率。詳情請參閱「收集模型和風險治理構件」。

使用可解釋性

您可以將最高正歸因分數的功能組合提供給調查人員,以便引導調查方向,縮短每項調查所需的時間或提高成功率。根據經驗,負分數 (表示某個功能群組已降低案件風險) 可能不利於調查人員使用,因此部分反洗錢 AI 客戶不會向調查人員顯示這些分數。為獲得最佳成效,請考量調查人員需要接受哪些訓練或指引,才能處理不同功能群組相關的調查。

您也可以將可解釋性用於其他用途:

  • 判斷客戶行為是否已變更到足以進行第二次調查,或對該客戶發出重複警示
  • 從特徵家族的貢獻資料中,找出長期的深入分析洞察資料

篩除重複的快訊

AML AI 風險分數可找出高風險對象,但不會區分重複的警報。舉例來說,如果某位客戶在 2023 年 3 月出現高風險,2023 年 4 月也可能出現類似的分數,因此會產生兩個連續案件,即使其行為並未改變。建議您套用規則來篩除重複的快訊,避免對目前或最近完成調查的對象重複發出快訊,除非風險分數或可解釋性有重大變化。